发布时间:2019-02-28编辑:上海创意产业中心
文化创意产业诞生于现代性都市,资本、内容、技术和人才日益成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这对于先发城市而言,城市创新力和管理水平远高于其他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很容易在此找到适宜的土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后发城市来说,无疑是大大提升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提升的门槛。后发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摆脱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困境——过度依赖传统文化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难题。
一般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政府主导阶段和市场主导发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一般集中于传统手工艺业,规模小,组织零散,缺乏品牌意识;政府主导阶段聚焦于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等,一方面全面扶持规模以上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大型项目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市场主导发展阶段则更多是以企业为主导,政府以服务购买等方式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城市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映照。然而,这种阶段化发展背后的原因莫过于城市创新能力的不同。
诚然,提升城市创新力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系统性的工程,是无数城市在新一轮城市革命中的不懈追求。提升城市不仅涵盖提升城市文化包容性、城市宜居水平、城市连接力、城市营商环境等软性层面,还包括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水平、产业专业化分工基础、产业承接能力等硬性层面。无论是软环境是硬基础,对于后发城市来说,提升城市创新力的困难程度远大于先发城市。由此,如何通过城市复制力带动城市创新力,进而提升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级慢慢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之中。在此需要特别指出,城市复制力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而是在在地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复制创新型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组织规律和运营规律。
城市创新力和城市复制力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区别有二:一是当代消费文化差别,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力和文化接受力相差较大;二是产业基础差别,这表现在文化创意产业行业门类上有显著的差别,创新型城市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显著,而后发型城市文化制造业或文化零售业相对突出。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导致城市与城市之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间隔越来越大,甚至发展为难以跨越的鸿沟。
具体分析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在不同的城市大致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一是基于风险的文化创意产业,表现为对潮流文化、服务创意、创新设计等高端资源的探索和掌控,特点是产品迭代迅速、创意接受度高、美与丑并行和科技含量高,这在创新型城市表现明显。二是基于事实的文化创意产业,这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度依赖已有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传统文化产业表现强劲,诸如文化用品制造、手工艺品制造、文化旅游等,特点是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文化用品可替代性强。此种发展路径在后发型城市得到充分展现。这两种发展模式共同的特点在于都可以准确把握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对于创新型城市来说,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相对于复制型城市成本相对高,而对于后发型城市来说,发展风险型文化产业的产业优势并不具备。尽管科学技术拉近了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但空间距离的客观存在在科技时代被前所未有的经济价值放大。由此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在地性发展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的本义在于在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创新型城市发展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城市辐射力和号召力明显增强,创新型城市可以在更大范围虹吸全国乃至全球的智力资源,而且成果显而易见。与此同时,城市圈、城市群内部与外部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城市间的借鉴性也因为城市间的高产业关联性和差异性分工成为可能。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城市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复制性的着力点和主导者相对空白。提升城市复制力对于后发城市来说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可选之路,转变以往发展文化产业的旧思路——以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旅游业,以城市复制力挖掘本地新消费热点、产业带动点和营销点,达到文创产业在地性的创造性转化和提升升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