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03编辑:上海创意产业中心
2012年7月3日,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举行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海纺织时尚产业运营模式专家咨询会,特邀请了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工业发展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锡健、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时尚产业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刘东胜、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雪敏等六位专家进行研讨。
作为主办方、东道主上海时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赵长征,在开场白中说,上海纺织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行者和生力军之一,在时尚产业发展的十年进程中,具有自身行业的特点和与其他文创企业存在的差异性,一是从原先制造业的经营管理者,如今成为集房东与文创产业原创者于一体;二是有上海纺织的产业背景和历史人文底蕴;三是有一定的战略目标,即融入到科技与时尚的上海纺织大战略中;四是自从打造创意产业园区开始做的都是“无中生有”的事,从做园区到做品牌再到做产业,从品牌园区到园区品牌,形成了品牌化、产业化转型升级的战略格局。
从今年开始还要开发时尚产业的衍生产品,并正在蓄势待发,明年更要举起上海时尚产业的旗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我们要借助外脑,邀请专家,突破在实践中遇到的瓶颈,请各位专家为我们建言献策、释疑解惑。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四个问题,请专家思考:
——上海纺织时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主体平台,如何整合好旗下园区的资源,构筑好运行模式?
——时尚产业如何与上海纺织的核心业务对接,成为科技与时尚的生力军?
——时尚产业怎样既要融入上海纺织核心业务,又要与文创产业、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对接?
——怎样解决整个团队专业知识的欠缺与运行能力的不足?
董锡健:整合长三角 共创大时尚
纺织时尚产业要确立在上海时尚之都、创意城市、设计之都的坐标和地位,应该做到地位须凸现、作为要显现、坐标要突现、理念要清晰、品牌要彰显、成果要体现。要善于集成整合长三角的时尚元素和时尚资源,包括绍兴的领带、吴江的丝绸、南通的家纺、常州的服装服饰等,要担当长三角纺织时尚的发布功能,包括纺织时尚的前沿理念、精品观点、商业模式、流行趋势。
要导入资本经营与资本运作,包括品牌资源交易,国际纺织时尚品牌收购与租赁,纺织时尚专项基金发行。还要建立时尚与品牌对接中心,如对接常熟服装服饰设计成果交易、绍兴纺织面料设计成果交易、平湖国际箱包设计成果交易、东莞国际羊毛衫设计成果交易等,这个时尚与品牌运营对接中心要成为国内具有指标意义的国家级中心,从而真正成为时尚产业的航母、领军领航者。
刘东胜:双重变奏曲 两个关键词
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变奏是上海纺织时尚产业品牌发展必须直面的难题。一个上海,一个纺织,这二个关键词给了我们太多的光荣,但毋庸讳言也带来了不小的负担。那些中年以上群体耳熟能详的品牌,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老克拉腔调,真的就一定可以承载今天的上海、今天的时代吗?纺织和上海,作为我们品牌建设的载体和符号,要研究在这个符号下怎么样把新的领域和新的表现样式加进去。我的意见是,从地域上应该放眼于长三角、全国乃至世界,不要局限于曾经是上海本土所创才是上海品牌的思维,购买品牌、合作品牌,或者吸引既有著名品牌总部迁移上海、迁移园区都是可能的品牌发展模式。在品牌产品上,要有大纺织、大时尚的概念。美国3M公司的全名,是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现在的核心业务与矿务的联系已经不多;杜邦曾经定位于化学公司,现在称自己为科学公司。品牌传承的是文化而不仅仅是具体的符号。
同时,创新时尚品牌的盈利模式,才是核心竞争力锻造的根本。致力于培育园区内创意品牌主体,坚持共同成长,坚持以园区主导企业为核心整合价值链,坚持受众和市场导向而不是发展基金导向,上海纺织时尚产业的品牌发展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
张雪敏:十年磨一剑步入2.0
从当初的M50到今天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十年了,上海纺织时尚产业跨过了一个时代,形成了四大园区品牌、五大产业板块、六大时尚平台的全新格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
我认为文化创意园区既是产业集聚、链接的平台,也是服务、推广、交易、体验的平台,这样的平台集成了社会化的要素,放到城市的功能、产业的大背景下去观察、去思考。上海纺织时尚产业发展的模式首先应该辐射到长三角,使那些产业关联度比较接近和密切的相关地区的园区加盟到时尚产业发展的潮流中去。
何增强:关注新变化 思考新问题
中国创意产业的大趋势方兴未艾,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具体表现在:一、浅度化。即有园区没创意,或是有创意没产业;二、同质化。从内容到园区被复制和模式化严重。三、失衡化。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区和副中心地区的差别,发展态势不平衡。
由此,上海创意园区的新变化带来的新思考值得关注。上海创意园区尽管数量越来越多,但同质化竞争和内容产业的空洞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原因是被概念化、被规划化、被模式化,最终被边缘化。土地和租差红利的消失和趋薄使一些园区经营者急功近利,房地产商和资本的介入,使一些园区经营者浮躁,甚至造出“伪园区”。随着文化人的功能和作用被边缘化,成为园区的摆设和招牌。而文化创意园区主题的缺失,与一般物业成为竞争对手,当然也就优势不在。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2011年上海文创产业总产值4900多亿元,只有400多亿是在园区产出的,这说明文创产业不一定都要在园区产出。
提出这些问题再来看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我认为可以创出的新思路,一是按照市场的固有规律,时尚中心的内容应更泛意;二是集成官、产、学、研、用资源优化和全产业链配置;三是整合商旅文一体化,实现时尚产业新体验;四是集成科技、文化、管理新舞台、打造目的地消费新模式,可借鉴美国百老汇、杭州宋城、上海时空之旅等经验。
张冠城:领帅产业链 掌握话语权
上海纺织时尚产业的应运而生既是历史上时尚产业的传承和沿革,更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历时十年的全行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不二选择和必然走向,是上海工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一个成功典范。今天的纺织时尚发展有限公司源于主业,又反哺主业、荣归主业,是一种螺旋式的升华,体现了上海纺织王者归来的历史轮回,定义转型者、创新者、领航者应该说是一种精准的定位。
纵观上海大型国企集团的创意产业推进的轨迹,有其共同点,如园区都脱胎于老厂房、老库房,最初的业态则是简单的物业出租。但时至今日,发展路径渐渐出现了分野,如有的继续做大房东,靠租金盈利;有的虽然提出“消灭二房东”的口号,却又热衷引进境外商业地产概念机构来运营创意园区。而上海纺织则不同,主要是依靠自身力量,自主经营,举全局之力集结行业内自身的优质资源和产业要素,这才别开了新生面,使纺织时尚产业从原来的培育产业成为核心主业之一。
今后纺织时尚产业向何处去?我提出三条建议:第一,要有更大的规模效应,产业版图还应扩容,将集团内的名仕街等纳入自主经营调整定位的规划之中;第二,以纺织时尚产业为龙头拉动整条时尚产业链的整合,以承办“一节一周”为抓手,统合家化产品、皮革箱包、服装服饰、钟表首饰、工艺礼品等,形成全链式的大时尚产业;第三,在取得多年实战的基础上,要从理论上有所总结、有所建树、掌握时尚产业的话语权,成为行业游戏规则的领衔担纲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