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4-01编辑:上海创意产业中心
2012年两会期间,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许多代表委员重点关注的问题。针对当前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能力、重招生轻就业等问题,代表委员们建议,高校要加大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有关部门也要为年轻人才的成长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
高校普遍存在三“重”三“轻”
近年来,国家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会代表委员们认为,在政策推动、市场驱动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创意人才的培养方面。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今年,民盟中央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提案》。提案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能力还很欠缺,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跨学科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留学基金委、教育部等现有的学科目录中无法体现。
一方面是有实践经验的高端创意人才稀缺,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难。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工商联主席、泰豪集团董事长黄代放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高校教育培养模式上的问题。” 身为企业雇主的他表示,在近几年的人才招聘过程中,自己深切地感受到全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能力、重招生轻就业等教育培养模式问题。
习惯把大学生就业比喻成“下海”的黄代放委员,把大学教育比喻成“教授如何到大海中游泳”.他认为,高校应该让学生学会“游泳”的基本技能后,就放他们到“游泳池”中去游。而现实却恰恰相反。当前,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大学生非常缺乏实操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我们企业为例,新聘本科生做出来的动漫作品还不如我们泰豪动漫学院三年级学生的作品。”他说道。
一直关注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华梅指出,目前我国创意人才匮乏,导致创意产业总是在引进、模仿和低水平中运行,这势必将制约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并直接影响到“中国创造”在世界崛起的时间与高度。
改革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华梅委员今年向大会提交了《创意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创意人才的培养》的提案。她建议,我国创意人才培养要走出一条新路。
这位身在教学一线的高校教授表示,要修改高等学校本科艺术设计教学大纲,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改变多年固有的技法课的教学模式,教师最好带着课题或与企业合作项目开展教学,使学生一开始即根据实际需要起步。在此同时,还需要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与此同时,要加强艺术类专业硕士的培养。与大家熟悉的学术硕士不同,专业硕士主要是培养一线的实践创作人员,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华梅委员认为,对艺术类专业硕士的培养,应当鼓励高校先行先试,加大投入力度,培育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创意人才,可以直接投入创意产业的运营与发展,为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尝试与企业共同建立培训基金,为创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创意企业人才再培训提供多方面支持,以降低这些企业的经济负担和后顾之忧。
民盟中央则建议,国家应该更新现有的学科目录,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重点鼓励出国留学、深造的方向,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
身为企业家的黄代放委员则更加注重教学与实践的衔接。在向大会提交的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的提案中,他从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角度入手,阐明了中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改革提出了建议。“动漫专业教育,我提倡‘2 2’的教学模式,两年学习基础知识,两年用来创作,在实操中加深专业理论的学习理解。”
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实践平台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与会代表委员建议,有关部门以及包括企业在内的相关社会力量应该为青年创意人才的成长搭建更多实践平台。
民盟中央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如“服务外包”等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国内相关企业大胆使用“外脑”。
全国政协委员、着名导演雷献禾认为,一个成熟导演的成长需要大量迂回的探索,需要长时间的社会的打磨,而现在的青年电影导演却没有稳定的成长渠道。“现在的学生在学校里什么也不懂,生活不懂,政策不知,怎么反映社会?张艺谋30岁考入电影学院之前就了解社会了。”他建议,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国际青年电影节,给青年导演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也给投资商一个考察平台。此外,有关部门可以每年拿出10个项目给第一次拍戏的青年导演,这样既能培育人才,给人才正常生长的环境,又能抓住现有的人才。
华梅委员同样赞成政府部门应该为创意人才搭建成长的平台。她认为与创意有关的设备非常昂贵,但是由于诸多现实原因往往造成使用率普遍不高,而这一类设备又更新极快,结果是造成各单位的巨大浪费。目前,可以考虑由政府出资,设立创意人才培养实训平台,提供设备、场地,各院校和培训机构以及相关企业都可以利用。这种方式也许可以走出一条投资小、见效快的人才培养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