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3-19编辑:上海创意产业中心
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接受了媒体的集体采访。他对本报记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作了详细解答。这位有“中国创意产业之父”之称的经济学家,谈起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如同中医号脉般娴熟、精准。
人才:不能“会画加菲猫,不会创造加菲猫”
记者的提问来自两会期间的最新消息:“云南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负责人称:该企业创办了我国首家文化产业类高职学院,有望于明年招生。您怎么看这种专门化培养方式?”
厉无畏微微颔首:“创意人才培养需要新探索,值得期待。关键在于,如何培养,能不能抓住要害。”他分析,我国急需的创意人才可分三类:技术制造类、原创策划类、经营管理类。其中,第一类是我们的传统强项,而其他两类均需加强。“美国开发的‘加菲猫学英语动漫’系列,畅销全世界,这是怎么实现的?既需要画出来,更需要想出这个点子,还需要有好的推介营销。”厉无畏感慨,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人才多数能“画猫”,但在想点子和推介营销两方面还很薄弱。
他建议,培养创意产业人才,要把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进去,明确培养方向、做好课程设置,“尤其要注意创意产业和服务业的结合,这是个大趋势”。
创意:奥运“方西瓜”,我们怎么没想到?
有委员在两会期间指出,中国文化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意。创意怎么来?厉无畏先讲了一个“方西瓜”的故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很多商家都瞄准了奥运衍生品这个大市场。其中,一种来自宝岛台湾的“奥运方西瓜”深受喜爱,一举拿下数万份订单。只是改变了西瓜的形状,并在表皮用激光刻出奥运标志、各国国旗,小小的西瓜顿时身价陡增。后来,江西也有瓜农按此创意生产了方西瓜,每个卖100元人民币,很快销售一空。
“我们怎么没想到?”厉无畏发问,然后自答,“创意不是很玄妙的事情,要结合其他行业的实际需求来考虑、创新。”他指出,有了这样的创意,文化产业才能“四两拨千斤”,带动其他行业共同发展。否则,文化产业很难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他还指出,创意滋生的土壤应该是中国丰厚的文化资源。“懂得利用传统资源,这叫‘把根留住';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根深叶茂。
园区:“不能只租房、不孵化”
近年来,各地纷纷上马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备受争议。此类园区该不该建、如何建?厉无畏熟虑在胸:“只要真能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园区要鼓励建!”
他承认,当前很多园区并不具备孵化文化产业所需的条件,盲目上马容易流于形式。
“一个好的园区,至少要为入驻企业做好四个方面的服务: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经营咨询服务、高效灵活的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厉无畏以上海的成功经验为例,深入分析:有了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企业不论规模,只要带着好创意入园,园区就可提供条件帮助其转化为产品;有了经营咨询服务,企业就可以专心研发,避开不擅长的经营领域;有了风险投资、创业基金、担保基金等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才能放手一搏、做大做强;有了知识产权保护,一家企业难以完成的维权工作,就可以由园区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出面解决。
“可现在的一些园区,四条都缺。不能只租房、不孵化,”厉无畏忧心地说。